明国恩仇录(明代文学恩仇录)

明国恩仇录
有一个月没见了,微信君要是说是因为工作太忙会不会被打?

上次放出《清人诗集叙录》的消息之后,很遗憾书却一直没有上架。目前当当和亚马逊到了一些,其他的地方还不确定。因为仓库搬迁,发货和物流都受到了很大影响,编辑室近期新书都被波及,暂时无法确定上市时间。

没有新书的日子可以看看我们公众号的文章。这一次是明代专场,头条(本文)介绍的是明代文坛上的刀光剑影,有几桩有名的公案,也有不著名的细节,还顺手理顺了明代文学史。第二篇推介的是明代诗歌,恩仇录里出现的人名大部分也出现在了那一篇中。第三篇明代小品文推荐在有红泥小火炉的冬夜阅读。

本文有些资料整理自(还没有上架的)新书——廖可斌老师的《明代文学思潮史》,三大电商未上架,但有些自营书店似乎上了,有兴趣的读者朋友可以试试。

明代文学恩仇录
赵蔺璧 纂述

明代文学流派众多,前赴后继,一派兴衰快则一二十年,慢则三五十年,文学思潮急剧变化,前后辈关系复杂,逸闻趣事多,矛盾也很多。书生恩仇,粗算也有一沓,今天摘取主要的理一理。

如果前朝留下来的遗产也算数的话,吴中派可以算作明代文学的第一个流派,它是个地域性的文学群体,以苏州为中心,代表性人物是杨维桢、高启等。这个流派的文人在元末群雄逐鹿中支持张士诚,跟朱元璋作对,所以朱元璋特别恨。朱元璋击溃张士诚以后,对吴中派,政治上极力镇压和摧残,甚至置其于死地,比如腰斩高启、徐贲下狱、杨基判劳役。

朱元璋官方图

在文学上,他们也被属于朱元璋一派的浙东派毫不留情地批评。浙东派的代表人物是宋濂、刘基。宋濂号称明代文臣之首,他说吴中派那些人的诗文根本读不懂,因为他们就像是一个心思错乱的人在胡言乱语。刘基以谋略著称,很受朱元璋青睐。朱元璋问他当时文章谁的最好,他回答说宋濂第一,他第二,张孟兼第三,吴中派的那些人根本不在他的眼里。这两个威望很高的人这么一说,后面的人就更不客气了,比如王彝就很直接地说杨维桢是“文妖”,方孝孺说吴中派这些人是端着飘忽不定的鬼火訾议太阳,应该被消灭。吴中派被暴力与讨伐夹攻,无力还手,最后忍气吞声地澌灭了。

太祖洪武皇帝收拾完吴中派一干文人之后,接着翻过手来整肃帮助他的浙东派文人。他觉得文人最可恨,打心底里瞧不起,但又害怕文人,因为文人帮他出谋划策,灭了元朝,所以总有些放心不下。于是,他利用胡惟庸毒死刘基和他儿子刘琏,然后利用“胡惟庸谋反案”处死宋濂的次子和孙子,宋濂则死在发配流放地的路上。皇帝淫威如此,浙东派领头人物结局凄惨,追随者的风头自然也就低了下来。在此之后,文学沉寂了很长一段时间。

宋濂(左)和刘基(右)

明成祖起兵夺取皇位以后,政治形势趋于缓和,对待文人也不像他父皇那么心狠手辣,文人渐渐又回到了皇帝的身边,但是这时候他们不再是手握政治权力的宰辅,而是变成了皇帝的小文秘,身处馆阁之中,为皇帝提供咨询、参谋、动笔、跑腿等服务。闲的时候才写写诗,诗文只是同事之间交流、娱乐的一种方式。他们的文辞尽量缛丽,雍容,稳重,看上去有学问,有内涵。于是就形成了一股新的潮流——“台阁体”。

“台阁体”的领袖人物是杨荣、杨士奇、杨溥,这批人在皇帝身边,身份娇贵,却没有骨气,后人尤其看不起杨士奇,因为他在编写《太祖实录》的时候,谄媚成祖永乐帝,厚诬那些忠诚于建文帝的人。

“台阁体”风行了四十年,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土木堡之变”以后,文学界就有人看不惯这些文秘写的“台阁体”了。明宪宗成化三年(1467)元宵节,终于有人挑头,打破这种局面。按照往年惯例,宪宗皇帝命翰林院官进奉咏元宵灯火文字,共庆佳节,而翰林学士们遵旨要上一篇“台阁体”文章。但该年罗伦、章懋、黄仲昭、庄昶四人拒不奉诏,并且上书谏止元宵灯火。攻击体制是要付出代价的,最后这四个人被贬黜。他们虽然没有成功,这件事却说明“台阁体”已经令人厌倦了,连台阁内部的人都开始起来反对它了,它的崩溃也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从成化三年(1467)到弘治八年(1495)这段时间,有不少人起来摸索新的文学写作,比如桑悦、文徵明、唐寅等,但他们的影响都比较小,没能超越台阁体。弘治八年(1495),李东阳被任命为文渊阁大学士,进入内阁,他也不喜欢台阁之风,他喜欢“神来、气来、情来”生气勃勃的唐代诗文,倡导人们学唐。这个想法一下子把明人沉闷的文学热情引爆了,追随他的人纷纷去研究唐诗、学唐诗。李东阳祖籍湖南茶陵,团结在他周围的文学流派就被称作茶陵派。茶陵派的影响是全国性的,李东阳成了当时的文坛盟主。

李东阳

李东阳的思想特色换个词形容就是“复古”,他打开这扇门,年轻人一拥而进,并且更加激进,号称“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人称复古派的前七子。这七个人是李梦阳、何景明、康海、徐祯卿、边贡、王九思、王廷相,其中李梦阳和何景明是他们团体思想上的领袖。前七子一开始拜服在李东阳门下,受到李东阳的提携。但因李东阳贪恋富贵,阿附大宦官刘瑾及其党羽,七子反对刘瑾,双方矛盾由此扩大,关系紧张。

正德三年(1508),七子中的康海母亲去世。按当时惯例,他应该“持厚币请台阁人为志铭”,也就是请地位很高的李东阳来写墓志铭。但康海没有这么做。他首先自己写了一篇《行状》,然后请地位很低的朋友王九思写《墓志铭》、段德光作《传》,更有甚者,还请因事被抓到京城审问的李梦阳写《墓表》。康海特立独行,此举一出,内外轰动,当然也伤了李东阳的面子,李东阳记恨在心。不久,当朝廷决心铲除刘瑾时,李东阳一方面顺利地剥掉与刘的关系,另一方面以康海与刘是同乡,曾受刘照顾为由,将康海列入刘阉一党,予以罢官。李东阳这种做法可谓恬不知耻,连他自己的学生罗玘都嫌弃,上书请削门生籍,不愿再做他的学生。

李东阳不久就去世了,没有人能压制七子,七子的风头很快就盖过了茶陵派,声势更加壮大。

在享受胜利与荣耀的同时,七子内部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李梦阳、何景明二人在学古的方法问题上产生了分歧。李梦阳主张学习模拟法度,规矩观念重一些,何景明主张涵泳变通,变化多一些。二人的矛盾产生了纷争,朋友之间貌合神离,客观上削弱了他们的影响力。

前七子好景不长。受王阳明心学影响,原先追随七子的后辈李开先、唐顺之、王慎中等人起来公开反对七子的思想,他们也受到嘉靖皇帝的青睐。嘉靖八年(1529)会试,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土张孚敬(即张璁)、詹事霍韬为考官,取中唐顺之等。廷试赐罗洪先、程文德、杨名及第。 唐、罗、程、杨皆为理学名流,这一届被艳称为“理学榜”。唐顺之会试第一,殿试二甲第一(即总第四名)。嘉靖帝亲批其策曰“条论精详”,“海内传以为荣”。这与当年孝宗赏拔康海对策遥遥相对,倡导的风尚正好相反。

明世宗(即嘉靖帝)

唐顺之、王慎中等人拉起的旗号是“唐宋派”,也是复古,只是学习的对象和重点不一样,以前主要是学盛唐,他们说这样不好,应该学中唐,尤其是唐宋八大家。

另外,“唐宋派”之所以能够迅速兴起,在文坛夺得一席之地,在很大程度上跟“权相”严嵩有关。他们得严扶植,受严庇护,为严羽翼。也正因为如此,引起了另一批年轻人——“后七子”的不满。“后七子”是李攀龙、王世贞、谢榛、梁有誉、徐中行、宗臣、吴国伦,其领袖人物是李攀龙、王世贞,他们觉得唐宋派太狭隘,学习的对象又不够经典,于是重拾“前七子”的思想,故称复古派后七子,与“前七子”相呼应。由于嘉靖帝希望大臣们相互牵制、斗争,以便他幕后控制,所以嘉靖一朝,党争异常激烈,先是夏言、严嵩之争,然后是严嵩、徐阶之争,然后又是徐阶、高拱、张居正接二连三地斗争。唐宋派与后七子的消长盛衰,与政坛上的角逐密切相关,唐宋派诸人大多为夏言所黜,继为严嵩所收,后又为徐阶所黜;后七子则基本上都参加了反对严嵩集团的斗争,并受到严嵩集团的迫害,后来又得到徐阶的照顾。

其实,严嵩年轻时也是前七子思想的追随者,他与徐祯卿、郑善夫、崔铣是弘治十八年(1505)的同年进士,入翰林后,又与这些人交游唱和,风格以“秀丽精警”著称,李梦阳夸奖他,说:“如今词章之学,翰林诸公,严惟中(严嵩字惟中)为最。”不过,为官不久,他便因病回家休假去了,在老家一呆就是十年。后来出山仕宦,官位越升越高,心也就越来越野,一路招权纳贿,精力就不放在文学上了。他的恶劣的政治品行自然会招致抨击,他对批评他的人也毫不留情的反击,之前的好友顾璘因为批评他,也被他中伤罢黜。

嘉靖二十九年(1550)十二月,刑部郎中徐学诗上疏请罢严嵩、严世蕃,结果被杖,削籍为民。日暮负伤出京,后七子之一的谢榛前来相送。三十二年(1553)一月,杨继盛弹劾严嵩“十大罪”“五奸”,后七子站在杨继盛一边,与严嵩公开对立。于是严嵩开始考虑怎么压制后七子。他想到的办法是,拉拢扶植另一批文人,使之成为一股足以抵消后七子的力量,这时唐宋派进入他的眼帘。唐宋派文人由此在政治上获得了一些利益和影响力。

严嵩书法

嘉靖四十一年(1562)五月,严嵩垮台,徐阶为首辅。后七子因参加过反严嵩的斗争,徐阶附身加意结纳,王世贞、徐中行等也自愿列于门墙。在徐阶的援引下,复古派诸子先后重返政治舞台,他们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如果说在严嵩主政时期后七子与唐宋派呈分庭抗礼的局面,那么这个时候基本上就成了后七子的天下了。

像前七子一样,后七子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甚至比前七子分化得更为严重。“后七子”对名誉看得很重,成员之间的关系经常处于紧张状态中。嘉靖三十一年(1552)春,他们在刑部结诗社唱和,六名骨干人员各写“五子”,称“五子诗”,“以记一时交游之谊”。不久,经徐中行介绍,吴国伦加入诗社。开始吴国伦与诸人交谊尚浅,暂时没有列名“五子”(六子)。他加入诗社时,“五子”(六子)的名目已定,于是他想,若要列名其中,一定要挤走一个人,于是他把宗臣作为排挤对象。

宗臣

三十三年(1554)初,王世贞、吴国伦、宗臣在京,吴、宗发生争执,双方甚至大打出手。据宗臣写给徐中行的信说:“舍人(吴国伦)因起殴,几折吾齿。”又在给李攀龙的信中大骂:“吴生亡赖,耳目纵横,意常驾仆。仆发短心甚,颇得意于此生。此生矫厉,非仆当之,几负矣,足下以为如何?”于是李攀龙写信给吴国伦,说:“元美(王世贞字)书来,亟言足下似欲据子相(宗臣字)上游者,乃足下亦自谓宗、谢所不及,而梁、徐未远过也。明卿明卿亡赖哉,三子者不可谓非海内名家矣。……明卿今见其胜之尔,即一日千里,某何敢私诸二三兄弟乎?”李攀龙信里转述王世贞的看法,说吴国伦不仅自己觉得胜过宗臣、谢榛,就是梁有誉、徐中行也不觉得优长多少;李攀龙的态度还是批评吴国伦的。但是没过多久,当李攀龙因宗臣对自己被顺德府民告讦一事周旋不力时,他也对宗臣不满了,遂在写怀五子诗时,去掉谢榛,加入吴国伦,并置于宗臣之上。去掉谢榛,是因为他之前跟谢榛闹翻了。谢榛是布衣,没有功名,七子多藐视之,而谢榛则以名士自居,时有任诞作达之行。李攀龙赴任顺德知府时,谢榛就在附近,却不去相见。于是李攀龙就派仆人带上礼物去请,谢榛认为仆人来见,礼节太疏,于是就把仆人大骂一通,把礼品扔到大路上。李攀龙对此很生气,就写了一篇《戏为绝谢茂秦书》。

宗臣看到李攀龙的这几首诗后,就很不客气地质疑:“足下……怀诸子,仆句更奇。吴生乃以足下后仆于生,遂为信抑,恐足下不然也。”此后,李攀龙与宗臣的关系一直不好,后来李攀龙写信给王世贞说:“广陵生(宗臣)游我二人者已甚尔。今既以他补,其尚释憾哉。” 因宗臣外补地方官、王世贞后来又有劝告,李攀龙这才作罢。

吴国伦对李攀龙写怀五子诗,把他名列其中,并置于宗臣之前,很是感激。但后来他们也发生了矛盾,关系不好。吴国伦与宗臣的关系后来又有好转,这些都是后话,事情的经过委曲复杂,就不多说了。

李攀龙编选的《唐诗选》,此书是明代唐诗选中影响最大者。

谢榛跟王世贞也有矛盾。王世贞门庭显赫,他父亲王忬曾经很受嘉靖皇帝宠信,官位很高(王忬后因严嵩挑拨被嘉靖帝诛杀)。自己也是少年中第,春风得意。他因李攀龙的关系才与谢榛相交,一开始就不怎么把谢放在眼里,而谢榛偏偏又倚老卖老,所以可能在他们结识后不久,王世贞对谢榛就不大客气了。在谢榛看来,双方交恶,纯粹是因为自己对王的诗作进行了直率的批评,而王又不肯接受的缘故。不过,徐渭认为,诸子排斥谢榛,是因为谢榛没有功名,而其他人都是进士出身。(入清以后的钱谦益、朱彝尊都支持这一说法。)

在李攀龙与谢榛、吴国伦等人的冲突中,王世贞一直站在李攀龙一边,维护他的领袖地位,两人有过一段关系密切的时期,不过后来也出现过危机。王世贞任青州兵备副使时,曾与李攀龙论诗。李攀龙自命为孔夫子,而以王世贞比左丘明。左丘明是阐释孔子思想的人,比孔子低一级,有等而下之之意,王世贞听了很不高兴。李攀龙于是赶紧改口,拟之为老子。孔子是向老子问过“周礼”的人。历史上二人最起码也是平起平坐的关系。嘉靖三十七年(1558)以前,王世贞还经常把作品交给李攀龙删改,从那年以后就不再送了。也就是从那时起,他开始摆脱李攀龙的影响,在理论和创作上走向完全独立。李攀龙去世以后,他便成了该派的领袖人物。

王世贞

后七子在文坛上春风得意,极为烜赫,但也有人不买他们的账。徐渭极诋他们模拟像剽窃,有如鸟学人语。汤显祖也是如此。万历十一年(1583),汤显祖考中进士,次年七月赴南京任太常寺博士,一直到万历十九年(1591)五月,汤显祖在南京任职达七年之久。万历十三年(1585)至十五年(1587),王世贞之弟王世懋任南京太常寺少卿;十六年(1588)至十八年(1590),王世贞也来南京任兵部侍郎、刑部尚书。四方文人云集于王氏兄弟周围,南京成为复古派活动的中心。这时,汤显祖萧然杜门,不与掺和。王世懋是汤显祖的上司,他倡为公讌诗,汤拒绝参加。不仅如此,汤还于大庭广众之中指摘李攀龙、王世贞等人诗赋用事出处,批评其剽窃模拟之弊。作为复古派盟主,王世贞官位、声望都很高,与辅相元老关系密切。作为“报答”,万历十五年(1587)京察,汤显祖不仅没有升迁,反由正七品的太常寺博士调为从七品的詹事府主簿,他的书《紫箫记》,也被认定为讥讪朝臣,遭到查禁。

徐渭、汤显祖对王世贞等人的批评给后人的启发很大,王世贞、汪道昆、吴国伦等复古派最有影响力的人物在万历二十年前后相继去世后,公安袁宏道兄弟继之而起,称“公安派”。袁宏道万历二十年(1592)考中进士,二十二(1594)年明确提出反对复古主义,提倡抒写性灵。后来钟惺、谭元春又对公安派主张提出修正,人称“竟陵派”。两派相先后,有一段时间还存在竞争关系,作为“公安派”的后期领袖袁中道曾号召人们抵制钟、谭,但没有成功,不仅如此,后来连他自己的亲生儿子袁祈年(过继给伯父袁宗道)也被竟陵派吸引过去了。这两派的小品文写得特别出色,只是太纤弱。

公安派、竟陵派活跃的时代已经是晚明了,明末还有一次复古运动是由几个社团推动的,最有名的是复社,复社的领袖是张溥;这个社团最初是为了交流八股文经验而成立,后来才延伸到文学创作和政治领域。还有一个几社,几社的领袖是陈子龙,几社不是纯粹的文学社团,还有理学方面的思想掺入其中,比较注重操行,他们后来大多死在抗清运动中。清人入关以后,极力镇压江南士人,禁止各种集会、社团被扫荡得一干二净,而明遗民也大多认为结社是导致明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对之加以批判。至此,有明一代的书生意气,随着王朝鼎革,化为烟云。

版权声明
本文文字版权属于作者,经作者授权使用。所有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犯版权处,请与后台联系。

本期硬广时间
《明代文学思潮史》
廖可斌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定价:56.00元
2016年4月

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部
一语天然万古新
长按识别二维码
可回复关键字查看文章,如 杜甫〡李白〡李商隐〡复堂〡恽寿平〡朱东润〡王利器〡红楼梦〡书单 等。若没有您感兴趣的文章,也可直接回复公众号您希望看到的内容,增加我们的选题,谢谢。

明国恩仇录相关文章


您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