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几年里,医疗行业的就业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我们常听说医疗届的“六人定律”,即杰出的医学院毕业生中,只有六个人会选择留在医疗一线,然而如今,这一规律已被打破。这不仅引发了我们对医学专业价格的深思,也让我们看到医学生们在职业选择上的新动向。
医学专业的冷却与分数线的下降
最近,浙江大学、清华大学等名校的医学专业分数线齐齐下调,让不少人感到意外。浙大的临床医学专业分数线下降了9分,而清华的录取名次更是从全省59名暴跌至256名,这在很多人看来真的一个“冷门”的信号。大家不禁要问,是什么缘故导致这一现象的出现呢?
从就业角度来看,医生的职业回报率显著降低。以吴腾为例,作为一名毕业于上海交大的医生,他在医药企业的年薪可达50万元,而同班留在医院的同学们年收入却不足10万元。这样的反差让人不禁想到了,很多高分考生在考虑未来职业进步的稳定性时,选择弃医从文。
疫情后,医生职业的价格重估
疫情期间,医务职业者的辛勤付出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但随着疫情逐渐稳定,医生的职业价格似乎又开始重估。根据《中国医院人力资源调研》,28%的医生规划在五年内离职,这说明,医生这个职业的吸引力正在减弱。35岁的主治医师在为房贷发愁时,同龄的互联网从业者却可能已经实现了财务自在,这让很多年轻人开始重新考虑未来的职业选择。
有招生办公室的老师分享道,现在很多家长对于医学专业的选择非常理性,他们关注的不再是医学院的光环,而是培养周期、投资成本和未来收入等现实难题。这种变化意味着什么呢?是年轻人在用脚投票,表明医生这个行业的市场吸引力正在发生变化。
顶尖医学院仍然吸引生源
有趣的是,在整体招生形势下滑的同时,一些顶尖医学院却逆势上涨。比如,首都医科大学的热度上涨了356名,北大医学部也稳中有升。这是否意味着,医疗行业的分化愈加严重,顶尖医院的吸引力依然存在,而普通医学院的“学霸红利”正在消退呢?
正如网友所言:“协和永远不缺信徒,但县医院可能快要招不到211毕业生了。”这个现象进一步加剧了医疗行业的竞争。顶尖院校的热度依然存在,但有投身医学的热诚、对未来有理性规划的学生才会选择这些顶尖院校,并愿意为之付出。
小编归纳一下:年轻选择的背后
聊了这么多,医疗届的六人定律被打破,证实了时代在变化,年轻人在选择职业时越来越理性。当医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稳定高薪”职业时,怎样吸引更多杰出人才加入医疗行业,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难题。不知道未来的医疗行业,会怎样重新定义自己的价格与吸引力呢?只有时刻会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