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古战场文》原文及翻译:唐代李华的战争悲歌

李华《吊古战场文》的创作背景

提到描写战争场面的古代名篇,唐代文学家李华的《吊古战场文》完全是不可错过的经典之作。这篇文章以震撼人心的笔触描绘了古战场的惨烈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战争的深刻反思。那么,这位不太为人熟知的唐代文人,是怎样写出如此打动人心的作品的呢?

李华生活在唐玄宗至唐代宗时期(715-766年),经历了安史之乱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他曾被迫在安禄山伪政权任职,乱平后因此被贬官,这段经历让他对战争与安宁、忠诚与背叛有了切肤之痛的体验。《吊古战场文》表面上写的是秦汉古战场,实则寄托了作者对战争的复杂情感和对生活的深切关怀。

《吊古战场文》原文赏析

让我们先欣赏一下这篇传世名作的精妙片段:

“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开篇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一幅凄惨荒凉的战场图景。风是悲鸣的,太阳是昏暗的,连鸟兽都不愿靠近这片死亡之地。这样的描写手法,是不是让人身临其境?

文中更有”利镞穿骨,惊沙入面,主客相搏,山川震眩。声析江河,势崩雷电”这样气势磅礴的战斗场面描写,将冷兵器时代战争的残酷展现得淋漓尽致。而”尸踣巨港之岸,血满长城之窟。无贵无贱,同为枯骨”等句,则揭示了战争面前人人平等的残酷现实。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李华在文中直指战争的荒谬性:”汉击匈奴,虽得阴山,枕骸徧野,功不补患。”即便胜利,付出的代价也太过惨重。这种对战争本质的思索,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实属难得。

《吊古战场文》白话译文

为了让更多读者领会这篇经典,我们提供部分段落的白话翻译:

原文”苍苍蒸民,谁无父母?提携捧负,畏其不寿。谁无兄弟?如足如手。谁无夫妇?如宾如友。生也何恩,杀之何咎?其存其没,家莫闻知。”

译文”天下芸芸众生,谁没有父母?从小被精心抚养,唯恐不能长寿。谁没有兄弟?情同手足。谁没有夫妻?相敬如宾。活着时得到什么恩惠?为何要被杀戮?是生是死,家人无从知晓。”

这段文字以平实的语言道出了战争对普通家庭的摧残,读来令人心酸。李华从人性角度出发,质问战争的合理性,这种人文关怀在当时可谓超前。

《吊古战场文》的文学价格与当代启示

《吊古战场文》之因此能入选《古文观止》,不仅因其文学价格,更因其中蕴含的深刻想法。李华与萧颖士齐名,是韩愈、柳宗元”古文运动”的先驱其中一个。这篇文章韵律感强,骈散结合,既有骈文的铿锵有力,又不失散文的天然流畅。

从古至今,战争始终是人类社会的阴影。无论是古代的阴山战场,还是近代的台儿庄、长津湖战役,惨烈程度都令人扼腕。李华在文末提出的”古者天子,守在四夷”的理想,至今仍值得我们深思。

当我们今天阅读《吊古战场文》,不应仅将其视为一篇古文,而应体会其中对安宁的渴望、对生活的尊重。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李华笔下”无贵无贱,同为枯骨”的警示,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或许,这就是经典作品穿越时空的魅力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