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秋天的怀念》:母爱与生活的永恒课题
翻开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秋天的怀念》这篇散文总能让人眼眶湿润。作为史铁生怀念母亲的经典作品,它以平实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关于母爱、生活与遗憾的动人故事。双腿瘫痪的作者在秋天这个独特季节,回忆起母亲生前点点滴滴的关怀,那些看似平常的对话和细节,如今想来却字字锥心。
为什么一篇不足千字的散文能打动无数读者?或许正是由于它触碰了人性最柔软的部分——母亲无私的爱与”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永恒遗憾。文章中,母亲总是”悄悄地躲出去”又”悄悄地进来”,用她憔悴的面容和小心翼翼的央求,试图给儿子带去一丝生活的希望。而当时的作者,却因自己的痛苦而无视了母亲同样沉重的病痛。这种情感的反差,构成了文章最打动人心的力量。
细读文本:母爱的隐忍与辉煌
《秋天的怀念’里面最令人心碎的,莫过于母亲隐藏自己病痛的那份隐忍。”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这句简单的邀约背后,是一位母亲用尽全力的爱的表达。文中那些细腻的描写——母亲”眼边红红的”神色、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她为儿子答应看花而”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的细节,无不展现出一个母亲最朴素的爱。
特别令人动容的是,即使在自己病入膏肓时,母亲仍惦记着让儿子”好好儿活”。当作者狠命捶打自己双腿大喊”我可活什么劲儿”时,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的举动,显示了她内心的煎熬。文中那个”扑”字用得极为精准,传递出母亲不顾一切的守护。而更让人心痛的是,直到邻居把吐血不止的母亲抬上车时,作者”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这种后知后觉的悔恨,恰恰揭示了文章最深刻的主题。
艺术特色:平淡文字下的情感洪流
《秋天的怀念》最突出的艺术特点,就是用最朴实的语言表达最浓烈的情感。全文没有华丽辞藻,没有刻意雕琢,就像史铁生其他作品一样,呈现出”用心灵写作”的特质。文章通过”看菊花”这个简单线索,串联起母子间的互动,在看似平常的对话中埋下情感伏笔。
文中对比手法运用得尤为巧妙:作者当年的暴躁与如今的悔恨形成对比;母亲表面的平静与她实际的病痛形成对比;秋日菊花的热烈开放与母亲生活的凋零形成对比。特别是小编觉得处”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的描写,已不仅是写花,更是对母亲品格的诗意写照,也象征着作者终于领会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教学价格:从文本到生活的思索
作为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秋天的怀念》对青少年有着独特的教育意义。它不仅仅是一篇怀念母亲的散文,更是一堂关于生活、责任与爱的必修课。文章中”要好好儿活”这句简单的话,承载着母亲全部的期望,也应当成为每个读者面对困境时的座右铭。
在教学经过中,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文章怎样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情感。比如母亲避开”跑”和”踩”这类字眼的小心翼翼,她临终前惦记”有病的儿子和未成年的女儿”的牵挂,都是值得细细质量的语言点。同时,文章也为学生提供了领会”子欲养而亲不待”这一人生遗憾的经典文本,启发他们珍惜眼前人,及时表达爱。
《秋天的怀念》之因此能超越时代打动人心,正是由于它触及了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在这个秋天,当我们再次翻开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重读这篇散文时,或许会对母爱、对生活有新的领会。就像北海公园里那些在秋风中泼泼洒洒开放的菊花一样,爱和怀念永远不会凋零。